元素名称与发现过程
第198号元素
Mikum(元素符号:
Mk)由
威伦·R博士和
L博士在实验室中发现。这个发现过程危险到我们无法在这里重现这个过程。
在R研究一个未提纯的83年的祖传老锕(
227Ac)样本时不小心将一个装有
DpLes2的容器打翻泼到了
Ac样本上。立刻有一种蓝青色(
███)物质出现。R认为这里发现了新元素,
尝试重复这个实验,于是提纯锕并重试,但失败了。于是R便把这个反应容器扔在一边。
6天后,当L准备清理实验室的时候,意外发现这个反应容器中的
Ac上有少许蓝色针状晶体生成。于是L推测这个反应中
参与反应的是
227Ac的衰变产物
223Fr。
L从隔壁实验室偷了
378Nq封装的钫,并加入了
DpLes2立刻观察到大量蓝色沉淀生成。经过分离、研究,L认定这是一种新元素,
并命名为
Mikum。
基础理化性质
中文名 |
*(初音) |
外文名 |
Mikum |
符号 |
481.0198Mk |
常压熔点 |
245°C |
常压沸点 |
≥1900°C |
周期、分类 |
第九周期洛系元素 |
单质外观 |
偏青的天蓝色(███),不透明,金属光泽 |
粉末外观 |
深蓝色(███) |
活泼性 |
较活泼 |
20°C常压密度 |
4.67g/cm3 |
生物毒性 |
未发现 |
化合价 |
+2,+3,+4,+6,+8,+9 |
取悦性 |
2A2,2B3.5,2C4.8,4A1.3,4B3,4C4.5(较强)
|
外层电子排布 |
内 2 8 18 32 50 46 26 14 2 外 |
最长半衰期 |
稳定(481Mk) |
详细性质介绍
受到
钅数系收缩的影响,
Mk的化学性质比同一列的
Dy(镝)要稳定,在空气中几乎不会氧化。这也使得其粉末仍为深蓝色。但是如果在空气中点燃,就会发生燃烧:
2Mk+3O2===≜===2MkO3。

得到的
MkO3是灰蓝(
███)色固体,
极易溶于水,生成无色的亚初音酸(
H2MkO4)和青色(
███)的重亚初音酸(
H2Mk2O7),其中后者需在
pH≤2的溶液中才稳定存在。在
O2浓度≥60%的空气中对
MkO3加以强热,可以观察到化合物颜色明显由
MkO3标志性的灰蓝色变成了深蓝色,这是因为生成了
MkO4(四氧化初音、初音酸酐)。
MkO4的水溶液
呈现强酸性,这是因为生成的
H4MkO6(初音酸)是pKa1≈-2.86,
pKa2≈-0.05的强酸。因此我们通常会用过量KOH溶液吸收
MkO4,

得到可溶的
K2MkO5。
为了获得
Mk9+,在
HNO3酸化到
pH≤2的
K2MkO5溶液中加入
PbO2即可观察到固体溶解:
2K4MkO6+10HNO3+PbO2
========Pb(NO3)2+8KNO3+2H2O+2H3MkO6。+9价的初音是强氧化剂,
碱性条件下其氧化性可以搞死
I-:
8MkO63-+I-+12OH-========8MkO64-
+IO65-+6H2O。在酸性条件下它则可以搞死
Cl-,生成
Cl2(其实这个反应合并了,原先应该生成
ClO2然后归中为
Cl2):
2KH2MkO6+24HCl(con.)====≜====2H2MkCl6+2KCl+5Cl2↑+12H2O
产物
H2MkCl6(六氯合初音(IV)酸)是一种性质接近
H2IrCl6的酸。
用
H2还原
H2MkCl6,
或是在
Cl2中加热
Mk,都可以得到
MkCl3(三氯化初音)。
MkCl3可溶于水。
若直接加热
H2MkCl6,则可得到颜色类似水合二氧化铱的
MkCl4液体。
MkCl4易
发生和
TiCl4类似的水解,但可溶于
37%
HCl,重新生成配合物
H2MkCl6。
Mk2+不稳定,这是因为
Mk次外层电子有14个,
不饱和的
8d轨道使得
Mk更倾向于形成更高化合价。目前只制备出了不到十种
Mk2+化合物,其中一种是用羰基填满空轨道再用金这种极弱的氧化剂氧化所得,为
[Mk(CO)4]Au2。
生产方式、用途、前景
Mk在碲球上的丰度约为
0.5~1ppb,属于难以找到矿藏的稀散元素。
因此,在碲球上,
Mk主要通过以下反应进行生产而非直接开采:
2Mn+2KO2====BiSb,△====2MkO2
+N2↑。这个反应不能使用
Les作催化,否则会产生大量
MkLes4,从而浪费
Les。
分离出
MkO2并用
洛还原,即可得到
Mk粉末。
即使L和R都发现纯净的
Mk单质具有取悦性,但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后两人发现只有当纯度达到6N(即
99.9999%)时才有明显的取悦性,但
Mk
单质的活泼性使得这个提纯过程无比艰难。
碲球超化生产的
实验级别的Mk粉末往往只能达到
99.995%的纯度。这时,Z发现可以通过诱导Mk单晶生长来实现纯化。这个过程极为复杂,最终可以从
1500g
99.995%的
Mk粉末中生产出
125.5g的
Mk单晶。
这种单晶有特殊的形状,质量总为精确的
125.5g,有更强的取悦性测度,并且几乎无法检出杂质。但是其缺点是太贵了(每1个单晶约40w,是同质量的
99.995% Mk粉末的400倍),所以无法市场化。所以直到2年后
苿的发现,
Mk仍然仅存在于实验室。有关这方面的内容,请访问:
七初音基苿化铼(RWM)。
因为
Mk价格较高,所以
Mk在实验室几乎不出镜。在实验室中
Mk只有一个用途:还原剂。但是因为价格高昂,只有少数极弱的氧化剂或是有一点点氧化性的还原剂才会使用
Mk还原。例如氯化亚锡(
SnCl2)就是其中之一。也正因此,自此工业上实现了RWM的量产,
Mk从实验室消失指日可待。